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机资讯 > 正文

中兴n818-中兴N818手机

  1. 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除节度使撤藩镇?

唐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不除节度使藩镇

史家常谓,唐朝之亡,是由于三大问题所引发:藩镇、宦官、朋党。

其实这个观点不是很准确,宦官和朋党且不论,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并非全部都是和唐朝朝廷***甚至是和朝廷处在完全对立的状态的。

中兴n818-中兴N818手机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实质上,除了河北地区的幽州、成德、魏博三个节度使和位于山东半岛的淄青节度使(淄青平卢节度使)属于安史集团的残余势力,处于半独立的状态,其他的藩镇从其设置上看是由朝廷主动设置,从其统辖上看直接归属朝廷统辖——节度使由朝廷任命,其兵权、财权、人事任命权皆属于朝廷。

当然,有通例,也就会有特例,夏绥杨惠琳、西川刘辟、镇海军李琦、昭义卢从史、淮西吴元济都曾经割据一方对抗中央,但是这些藩镇割据都比较快的被平定,事实上,即使连河北三镇(幽州、成德、魏博)也曾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至少在名义上表示归心唐室。

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势力有此消彼长的态势,唐朝朝廷很多时候对地方力量也确实鞭长莫及,但是,唐朝的藩镇从总体上说,一般都服从朝廷、拥护朝廷,从某种意义上只是州、县二级地方行政机构上增加的一个行政管区,大多数藩镇并非割据。

中兴n818-中兴N818手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因此,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没有必要除节度使撤藩镇,至少在全国范围内没必要这样做。

确实,藩镇林立的局面俨然像是诸侯割据,也通常被认为是将唐王朝拖下垮塌悬崖的祸首,但是实际的历史走向和脉络是:唐帝国不但在安史之乱之后生存了下来,还在一个藩镇林立的时代里存活了比盛唐更长的约150年。

中兴n818-中兴N818手机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这一切,端赖于唐朝中枢在因应新的挑战时,不断在博弈的过程中重新树立起了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。

某种意义上,安史之乱衍生出来的藩镇危机,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已经基本上被化解了,之后的藩镇和中枢的政治版图的重构,或许是另外一个问题。

(唐宪宗元和年间,“中外咸理,纪律再张”,被称为“元和中兴”)

(直到唐朝末年,唐朝才真正因割据而名存实亡)

关于安史之乱以后,唐王朝之所以不将节度使这个职务撤散,并且没有将藩镇问题解决的这两个方面。笔者就简单的说几句。

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藩镇造反爆发叛乱的一个现象。正是因为安禄山率领的20多万大军向长安进攻,所以才几乎让***王朝灭亡。

我们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,就会认为节度使是一个非常坏的职业。因为后来唐朝是因为藩镇所灭亡的,所以藩镇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。

后者可以这么认为,但是前者是绝对不能这么看的。

如果时间上来看,唐朝会形成节度使和藩镇并存的情况是必然的。

在安史之乱中,就像后来的安禄山叛乱残余部队所形成的河北三镇一样。除了河北三镇以外,其实唐朝还有其他藩镇,或者说是一些影响政局的节度使存在的。而且这些节度使还包括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,比如郭子仪,李晟,马燧,朱滔,吴少诚等人。

以前三者来说,这三人虽然是被众人认为是忠于唐朝的大忠臣,但实际上,在当时的唐朝朝廷或者说就是在皇帝心中,他们既是忠臣,同时也是会造反的一个地方武将。

李晟和马燧二人知名度很高,当时吐蕃人对唐朝有那么一番评价。他们认为唐朝只有三位名将,李,马就是其中之一。而吐蕃人口中的这些名将却在后来对吐蕃的战争中,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,反而是引出了平凉结盟这样的丑事来。这就是皇帝对藩镇将领的一个不信任的结果导致的。

然后看后面的和吴少诚。

朱滔早期也是地方的节度使,如果比起对皇帝忠心程度,他可谓是毫不逊色的。但是也就是在后来皇帝出逃的时候。朱滔竟然僭越在长安城称做皇帝,甚至想要一度杀死皇帝。

吴少诚在一个时期内也被认为是唐朝的忠臣。吴少诚原先是在淮西军阀李希烈的部队中。在李希烈的部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后,吴少诚掌握了淮西。虽然开始唐朝为他是衷心的,但是后来吴少诚还是掀起了叛乱的旗帜。而且一度是将前来讨伐唐军,打的是溃败逃散。吴少诚他后来也是形成了的实际的割据。

除了安史后,唐朝一些皇帝实在脑残的原因之外。

藩镇会急速形成割据的原因之一。如果从土地管理方面来说的话,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。

安史之乱之前,其实中国或者说唐朝实行府兵制度已经是瓦解了。在中国范围内,一些农民其实就没有土地了。按照唐朝的兵制规定,唐朝的对外作战的军队。在战争出发的时候,会将所分配到的土地农民***起来作战,而这些农民在没有战争的时候,比如在春耕秋收的季节,农民们会在田间地头劳作。唐玄宗时代府兵制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,取而代之的就是募兵制。也就是在地方的像节度使这样的一把手,可以招募军队。这些被招募的军队,他们认为他们的主人就是节度使,而不需是要忠于唐朝的皇帝。

在安禄山死后也是相似的情况,安禄山所留下来的河北三大镇。节度使手下有牙兵牙将这一类军队组织。这些藩镇的军队,他们就自然而然就认为长安的天子只是自己第二效忠对象,第一效忠对象应该是节度使。

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藩镇内部情况发生了变化。如果说藩镇的士兵们首先要忠于的是节度使。在安史之乱结束的近50年后。藩镇内出现了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,如果说节度使就是控制军队来威胁朝廷的话,这时期的方正出现了,手下的牙兵牙将控制节度使,甚至是牙兵控制牙将,牙兵可以随便发动***杀死牙将和节度使。

简单说,藩镇是一种有效地驾驭帝国的手段。

譬如我们打游戏,就三国志吧,管理3、5个城的时候挺开心的。之后疆域不断变大,有30座城了,每个城都要自己操作,那实在是太麻烦了!可以怎么办呢?可以把几个城组编起来,建立一个军团,委任一个都督,让电脑来管。这样一来,自己还是只管3、5个主要的城;余下的地方就不用自己操心了。一个军团不够,还可以建立多个军团,每个军团各几个城,有的负责给自己运粮食,有的负责输送兵源,有的负责防御一片区域等等。

唐代的节度使,就是类似游戏里军团的存在。

我们知道,唐朝一开始有很多很多的州,有多少呢?后来甚至超过300个。一开始,这些州就相当于我们游戏里看到的城。每个州都可以单独向中央汇报,中央有指示,也要下达各个州。我们打游戏的时候,十几二十个州就觉得麻烦了,何况是三百个!而且,打游戏的时候,我们点一下鼠标,指令直接就从首都下达到地方了,可是在古代,这些政令都需要通过驿站来传递,效率是非常低了。总之,如果每个州都是中央直辖的,那中央根本忙不过来;全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。

那中央可以怎么办呢?

当然是分而治之。这就是行政区划的意义,把不同的州组编起来,形成一个大区,中央只要握住大区的长官,这样效率就高了。当然,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。比如,唐玄宗派安禄山一个人负责三个大区,那他一旦造反就麻烦了!这件事告诉我们,一个地方长官,管理的地方不能太大,不能帝国最强的兵马都落到他手上。

所以,唐帝国把河北分割成三四个藩镇,每个都不能威胁唐朝统治了,甚至,节度使为了维护自己在本地的统治,还需要依靠中央的权威。再在淮南、江南等地建立一些节度使、观察使,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建了几个军团,让他们负责给主城运钱运粮——反正那里的部队战斗力也不是很强。粮食运到主城以后,主城用來干什么呢?河东、西北还有一些军团,这里负责出兵的,但是这里经济相对落后一点,正好把东南运来的钱粮补上去。这些军团收了你提供的钱粮,自然更加愿意为你出力啦~

总之,帝国就运转起来啦!

当然,这些也只是简而言之,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藩镇制度为什么这么有效,可以找一本《危机与重构: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》来看~